Page 177 - 퇴옹학보 제17집
P. 177
韓國性徹法師在Sermon of One Hundred Days對《大般涅槃經》的解讀 • 177
的種種對立,此時即是「亦有亦無」。 當入此中道境界之後,所見世界雖仍
有「有無」的對立現象,但心中朗現的是「有、無、非有非無、亦有亦無」的一合
相境界。
從性徹法師所提的次第來理解中道是如何避免兩端而又融攝兩端,
是簡潔的引導方式。 傳統從有、從空的角度開展,最終仍要回到中道,所以
如此的中道觀照與反思,是直截了當地將學人帶入修行正道,先將此中道
觀建立,隨著禪修觀照的漸次深入,對中道便能逐漸有更清晰地瞭解與
體會。
2. 佛性即是中道
對於佛性的解說,性徹法師在書中兩次引用了同一段的《大般涅槃
9)
經》經文,兩段譯文雖有所不同 ,然而皆是強調佛性即是中道。依據法師
在這兩段引文之後的解說,與《佛語照心泉》所說“佛說:『有無合故,名為
中道』”相互對照,應為卷35經文,現轉引如下:
“眾生佛性非有、非無。所以者何?佛性雖有,非如虛空。 何以故?世間
虛空,雖以無量善巧方便不可得見;佛性可見,是故雖有非如虛
空。 佛性雖無不同兔角。 何以故?龜毛、兔角,雖以無量善巧方便不
可得生;佛性可生,是故雖無不同兔角。 是故佛性,非有非無、亦有亦
無。云何名有?一切悉有,是諸眾生不斷不滅,猶如燈焰,乃至得阿
9) “It cannot be said that Buddha nature exists nor that it does ot exist. It is both
existence and non-existence. Since the two merge into one, it is called the
middle way.” Sungchol, 21. 另一段見上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