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78 - 퇴옹학보 제17집
P. 178
178 • 『퇴옹학보』 제17집 韓國性徹法師在Sermon of One Hundred Days對《大般涅槃經》的解讀 • 179
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是故名有。云何名無?一切眾生現在未有一切佛
法,常、樂、我、淨,是故名無。有無合故,即是中道,是故佛說眾生佛性
非有非無。” 10)
此段經文為佛解說為何眾生的佛性是非有、非無。經文分為四段:非
有、非無、有、無。 性徹法師解釋佛性的非有非無時,以眾生所具的佛性比
喻為碗中之物,但此物如同虛空般沒有形體,然而每一個事物皆含有佛
11)
性,那顯然又是存在。 雖然存在又因為眾生並不具有如佛一樣的常樂
我淨境界,因此又是「無」,綜合而言,佛性是既非內非外又非有非無,如同
中道,因此與中道相合。 12)
這雖然強調了佛性與中道相契合,二者是一非二的概念,但對於性徹
法師來說,佛性如同中道一般,更像是作為修行證悟的對象,而非修行
的依據。這就與中國佛教對佛性的認識不同,在中國佛教對《大般涅槃
經》的解說裡,依據經文所說分為兩方面,一方面是將佛性視為眾生能否
成佛的依據,另一方面則因徹見佛性即代表佛法成就,故而將能否徹見
佛性視為修行方法是否正確的判斷準則。法師雖然也強調了佛性普遍地
存在一切事物之中,因此眾生皆具有佛性,然而法師並不強調眾生所具
備的佛性是成佛的依據,反而是強調人人身中皆具的佛性是與中道等
同,因此,並不需要特別指出眾生成佛的依據在於具有佛性,轉而直指
10) 《大般涅槃經》卷35,T12, 572b.
11) 此處經文參見注2。
12) Sungchol, 159-160.